
心脏瓣膜是心脏内的“阀门”,负责控制血液的单向流动。当瓣膜因疾病(如狭窄或关闭不全)无法正常工作时,血液流动会受阻或反流,导致心脏负担加重,严重时可能引发心力衰竭。当瓣膜损坏严重到影响心脏功能时,手术治疗成为患者的主要选择,心脏瓣膜置换手术是心脏外科常见的治疗方式。人工心脏瓣膜主要分为生物瓣与机械瓣两大类,选择合适的瓣膜不仅关乎手术效果,也关系到术后生活质量、抗凝治疗的需求以及长期健康的管理,接下来本文将带您详细了解人工心脏瓣膜。
生物瓣与机械瓣有什么区别?
1、材料与设计
生物瓣膜:通常来源于动物组织(如猪心瓣膜或牛心包)或人类捐赠者(同种异体瓣)。模仿自然瓣膜结构,柔软且具有三个瓣叶,其结构与人体自身的心脏瓣膜相似,因此能够较好地适应人体的生理环境。生物瓣膜经过特殊处理后,可以避免被人体免疫系统排斥。
机械瓣膜:机械瓣膜是由人工合成材料(如钛合金、热解碳等)制成。多为双叶型或球笼型,通过机械开合实现血流控制,它们通常具有较强的耐用性和抗腐蚀性,可以长期维持瓣膜的功能,适合需要长期使用的患者。
2、使用寿命
生物瓣膜:生物瓣膜的使用寿命通常较短,一般为10~15年。随着时间推移,瓣膜的材料会逐渐退化,患者可能面临再次手术置换的风险。
机械瓣膜:机械瓣膜的使用寿命通常较长,通常超过40年,有些患者可以使用机械瓣膜直到终老。
3、术后抗凝治疗
生物瓣膜:使用生物瓣膜的患者通常不需要长期使用抗凝药物,特别是对于年老的患者,抗凝治疗的需求较低。术后只需短期抗凝治疗(3~6个月),之后可停药(除非合并房颤等血栓风险),减少了长期使用抗凝药物带来的风险。
机械瓣膜:机械瓣膜患者则需要长期使用抗凝药物,抗凝药物可能带来出血风险,不足则可能引发血栓或瓣膜卡瓣,故需要定期监测凝血指标(PT-INR)。
4、风险
生物瓣膜:由于抗凝治疗的需求较少,生物瓣膜患者的血栓与出血风险相对较低。
机械瓣膜:机械瓣膜患者由于长期服用抗凝药物,有一定的血栓出血风险。在食物、药物相互作用下,也会干扰INR值的变化。故需要在医生的指导下定期监测PT-INR(调整稳定后一般每月监测1次)。
生物瓣和机械瓣如何选择?
选择生物瓣还是机械瓣,主要取决于患者的年龄、生活方式、健康状况以及抗凝治疗的耐受性。
适合生物瓣的患者:
1.老年患者(通常年龄65岁以上):因为随着年龄的增长,患者经历生物瓣膜的退化和更换手术几率小。此外,年长患者对抗凝治疗依从性低,生物瓣膜更为安全。
2.无法耐受抗凝治疗的患者:如有出血倾向或无法定期监测凝血功能。
3.希望避免长期抗凝治疗的患者:如有生育需求的女性或不愿长期服药的患者。
适合机械瓣的患者:
1.年轻患者(通常年龄60岁以下)。
2.需要接受抗凝治疗的患者:如房颤患者或高凝状态的患者,需要定期监测凝血功能并严格服药。
3.需要高强度体力活动的患者:机械瓣的耐用性更适合高活动量的患者。
常见疑问解答
Q: 如果第一次用了生物瓣,以后还能换机械瓣吗?
A: 完全可以。二次手术虽然难度高于初次,但随着微创技术和杂交手术的发展,多数患者仍可获得良好的治疗机会。
Q: 新型经导管介入瓣膜能用多久?
A: 目前TAVI使用的生物瓣膜预计寿命约8-10年,主要用于高风险外科手术患者。随着材料科学的进步,未来可能出现更耐久的产品,但现阶段仍不能完全替代传统开胸手术。
Q: 瓣膜置换术后如需治疗其他疾病能否正常服药?
A: 并非绝对禁忌!但需特别注意用药成分:1.中药制剂中含丹参、三七等活血成分的药物可能增强华法林作用,延长凝血时间,增加出血风险;2.西药制剂:如需应用解热阵痛药物如:对乙酰氨基酚、阿司匹林、布洛芬等非甾体消炎药,同样会与华法林协同增效,延长凝血时间,增加出血风险;建议在使用任何药物前咨询专业医师,必要时监测PT-INR并调整抗凝药物剂量。
对于人工瓣膜的选择,没有绝对的对错,只有最适合的方案。就像为每颗独特的心脏量身定制解决方案,我们既要尊重科学数据,更要倾听患者的人生故事。毕竟,最好的瓣膜不是躺在说明书上的那个,而是能让患者重新拥抱生活的那一个。如果您或家人正面临这样的抉择,请记住:专业的医疗团队会像导航仪一样,帮助您穿越医学知识的迷雾,找到属于自己的生命航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