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60岁的张阿姨绝经 3 年,突然又来“月经”。她以为是“返老还童”,直到出血量增加才就医。彩超提示内膜厚达1.5cm,刮宫后病理确诊为子宫内膜癌。全家震惊:人好好的,怎么一下子“长癌”了?
其实,这样的故事每天都在上演。子宫内膜癌是女性生殖道三大恶性肿瘤之一,却是“最好治”的癌——只要早期发现,5 年生存率 >90%。问题是,多数人把危险当“好事”,把信号当“更年期”。今天,我们就用张阿姨的经历,谈一谈内膜癌的“危险名单”和“求救信号”。
一、危险名单:谁更容易患内膜癌?
1.雌激素失控
• 肥胖:脂肪会把雄激素“加工”成雌激素。张阿姨身高 158 cm、体重 78 kg,BMI>30,相当于体内多了一套“雌激素工厂”。
• 无排卵:多囊卵巢、长期月经稀发,缺少孕激素“刹车”。
• 单一雌激素补品:某些“回春”保健品或激素替代方案,只补雌激素不补孕激素。
2.代谢与生育背景
• 糖尿病、高血压:胰岛素抵抗+慢性炎症,给癌细胞“添柴火”。张阿姨血糖控制不佳,正好踩雷。
• 未生育、晚绝经:中国妇女平均绝经年龄50岁,张阿姨57岁才绝经,内膜被雌激素“冲刷”的年限更长。
3.遗传“定时炸弹”
• 林奇综合征:错配修复基因突变,使内膜癌、肠癌风险飙升 10 倍。
• 家族中有人 50 岁前患内膜癌或肠癌,患病风险高,可以到我院肿瘤遗传咨询门诊就诊。
二、求救信号:身体在喊“救命”!
1.绝经后出血
任何颜色、任何量,都算“报警”。张阿姨最初只是点滴血丝。
2.未绝经者月经异常
• 经期>7 天或量突然增多
• 两次月经间频繁出血
3.阴道排液
早期清亮浆液,晚期恶臭脓血,常被误认为“阴道炎”。
4.晚期压迫症状
• 下腹坠胀、腰骶痛
• 尿频、便秘——肿瘤“占地盘”了
三、早防早治:把癌症挡在门外
1.生活方式
• 体重减 5–10%,风险降一半
• 每周 150 分钟快走或游泳
• 多吃蔬菜全谷,少碰加工肉
2.慢病管理
• 血糖、血压、血脂达标=给内膜“减压”
3.定期筛查
• 高危人群:每年经阴道超声+必要时宫腔镜活检
• 林奇综合征:可在肿瘤专科医生指导下,密切随诊,必要时预防性切除子宫。
四、及时就医
一旦出现绝经后异常出血、流液,别等“下个月看看”——先排除内膜癌,再谈其他。
张阿姨术后恢复顺利,如今成了病区“科普大使”。她说:“如果早点知道这些知识,就不用走这么一大圈弯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