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正版全年资料大全

打造豫中南地区现代化区域医疗中心

香港正版全年资料大全
您的位置 :首页 > 新闻中心 > 健康之声

「健康之声」第八期:副主任医师刘军讲解儿童青少年心理问题该如何应对

来自: 本网 时间:2025-03-04 点击率:

1067健康之声,您的专业健康顾问,我是主持人 ,本节目由漯河交通广播、漯河市中心医院联合制作播出。我们今天非常荣幸地邀请到了漯河市中心医院精神科副主任医师刘军走进我们的直播室,和我们一起聊聊关于精神健康的话题。

主持人刘主任,您好!首先能否和大家介绍一下,精神科主要是做什么的呢?

刘   军:主持人好,各位听众朋友们好,我是漯河市中心医院精神科副主任医师刘军,很高兴做客《健康之声》栏目。目前我们精神科是漯河市重点培育专科,设有精神障碍门诊、焦虑抑郁门诊、睡眠障碍门诊、儿童青少年心理门诊等。拥有三个病区:精神科男、女病区和综合科病区。特色科室有:精神康复科、无抽搐电休克治疗室、心理咨询室、心理危机干预中心、24小时心理援助热线等专业特色科室。主要开展抑郁症、焦虑症、失眠、儿童青少年心理障碍、精神分裂症、躁狂发作、酒精依赖、强迫症、摄食障碍、痴呆等精神心理疾病的治疗、预防、教学及科研。

主持人:刚才我们谈到了儿童青少年心理门诊,那儿童青少年出现心理问题的人多吗?常见的问题又有哪些呢?

刘    军:世界卫生组织(WHO)2023年报告指出,全球10%-20%的青少年可能经历心理健康问题,疫情后这一比例进一步增加。开学季我门诊的患者有三分之一都是青少年。2024年数据显示,中国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依然严峻,抑郁、焦虑和网络成瘾是主要问题。学业负担和升学压力是导致心理问题的重要因素,尤其是在大城市。过度使用社交媒体和网络游戏也加剧了孤独感和焦虑。

主持人:听到这些数字还是令人很吃惊的,为什么以前的孩子没有那么多抑郁呢?

刘    军:可以确定的是心理问题在任何时代都存在。为什么会有这种差异呢?可以从以下几点来解释:

1. 信息化差异:七八十年代,很多人还没有“抑郁症”的概念或意识。同时,那个时候信息不发达,人们的生活圈子有限,对外面的人和事知之甚少。对于孩子的一些极端或异常行为,统一归结为“不听话”“不要好”,往往都是“打一顿就好了”。即使有孩子因为父母的打骂出现心理问题也很少会被外界知道,因为网络、手机等信息媒介并不发达。不像现在,无论是哪个地方发生了什么事情,我们都可以在第一时间知道。

2. 物质条件改善≠精神状态充实:在那个物质普遍匮乏的年代,孩子的需求重点还停留在马斯洛心理需求的最低层次——生理需求:吃饱穿暖,哪里还顾得上关注他们的心理问题呢?以前的孩子,一个星期能吃到一颗糖果就已经高兴的不行,现在的孩子,每天去肯德基也觉得无趣。现代社会的孩子追逐于马斯洛心理需求的中高级层次——归属、尊重与自我需求。但是父母及长辈爱孩子的方式,很多还停留在满足其物质需求和照顾其生活起居上。

3. 现在的孩子太累了:现在孩子物质得到了极大满足,但是压力却越来越大了,而压力主要源自焦虑的父母。现在的孩子从早上六点半起床早读,七点半进校开始学习,一直学到下午五点半,晚上作业又要写到很晚。周六、周日又是一个接一个的培训班,写不完的卷子和作业。偶尔空闲也不能自由支配,一切要听父母安排。这样每天都被学习安排得满满当当的日子。这种常年无休的高压学习状态,有几个孩子能够快乐的起来呢?

4. 过去孩子也有压力但有更多宣泄渠道:其实过去的孩子压力也不小,但他们往往都有发泄的出口,心理之所以会有疾病,是因为负面情绪没有及时发泄,积攒太多而成病。以前的孩子都做些什么?那些年,我们放学后:会一起跳皮筋;会三五成群捉鱼捉虾;会肆意攀爬探索;会在街上追逐打闹;会一根绳子玩一天;会把抢着喝自来水当乐趣。不要小看这些渠道,运动、音乐、玩耍、发呆、写作其实都可以是发泄情绪的一种疗愈方式。而现在的孩子缺乏情绪出口,积攒下来的负面情绪,就慢慢转而对内攻击。

5. 人际关系缺失:在一个拿起手机就能看到对方的时代,孩子们却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孤独和不安。以前的人,大都生活在熟人社会,至少在成年之前,大部分如此。这种熟悉的环境和人群,带来的归属感,是一种天然的安全感。现在的孩子,像浮萍一样,是飘着的。我听挺多孩子谈到他们一年才回一次的老家,亲戚们都很多不认识,也不习惯那种刻意寒暄的场景。父辈们信任的亲情支持体系,他们无法融入。而身边的人际关系,同样不尽如人意:联系太方便了,让我们觉得见面似乎有些多余。有些孩子会谈到:想约同学出来玩,他们都要在家打游戏,不愿意出来。无论科技如何发展,见面互动,带来的温暖和信任感,都是很难被替代的,而现在的孩子们,恰恰缺了这样的机会。

6. 评价体系单一,人越来越工具化:的确,现在的孩子只需要读书,什么都不用操心,看起来轻松很多,却也更容易造成一种人就是“学习工具”的现象。我常会想起一个家长跟我分享的例子,她从小的成绩非常一般,但却是一个干农活的好手。每到秋收时节,她割麦子都是最卖力,干得最好的。爷爷会因此夸奖她,说她有出息,看着她眼里都是赞许。现在的孩子,没有这样的机会。他们唯一能够获得价值肯定的机会,就是成绩好。那么那些不擅长学习,或者不喜欢学习的孩子,该怎么认可自己呢?没办法。或者说很难。一个家长,也很难找出自己成绩不好的孩子的优点,夸奖不起来。

主持人:作为家长怎样识别孩子是不是抑郁了?

刘    军:儿童、青少年和成年人表现出抑郁的方式大部分是相似的、不完全相同,但很多方面是相同的。抑郁症的核心症状是:心境低落,快感缺失,兴趣缺乏。临床上常见青少年抑郁表现有四大类:一是孩子学习成绩很好,无缘无故突然成绩下降很多、甚至怎么也不愿意去上学;二是在家好好的,一进学校就头疼、胃疼、恶心、呕吐,坐不住,学不进去;三是突然变得脾气暴躁、容易激惹、不听话、叛逆;四是自责自卑、自我攻击。即便被诊断为抑郁症的儿童和青少年有部分会连续几周感到悲伤和痛苦,但是他们的情绪可能会在一天中发生变化,也可能并不总会将情绪表现出来。当家人发现孩子最近突然像变了一个人一样,而且连续几周孩子都不能回到正常的生活和学习状态的时候,我们就要高度关注了。

主持人:如果发现孩子抑郁了,我们该怎么办呢?

刘    军:

1. 倾听和接纳:保持耐心,给孩子足够的时间表达自己的感受,不要急于打断或给出建议。可以说:“我能感受到你现在很难过,我在这里陪着你。”避免评判,不要说“你天天跑着玩,怎么可能抑郁”“你不应该这么想”或“这没什么大不了的”,这会让孩子感到被忽视或不被理解。不要说“别人比你更惨”:这可能会让孩子感到自己的感受被贬低。不要强迫孩子“振作起来”:抑郁是一种复杂的情绪状态,不是简单靠意志力就能克服的。不要责怪孩子,例如“你为什么不能像别人一样开心?”这种话会加重孩子的自责。

2. 提供实际的帮助:引导孩子说出感受:例如:“你最近看起来有些不开心,愿意和我聊聊吗?”如果孩子不善于用语言表达,可以鼓励他们通过写日记、绘画或其他方式表达情绪。如果孩子暂时不愿意谈论某些话题、不愿意做某些事,不要强迫,给他们一些空间。

3. 照顾好自己:孩子抑郁不是任何人的错,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下的结果;家长不要把所有的错都揽在自己身上,我们要接受不能改变的事情,改善自己能改变的来帮助孩子。孩子抑郁时,家长也可能会感到焦虑或无助,这时需要先调整好自己的情绪,才能更好地支持孩子。如果家长感到压力过大,可以寻求其他家庭成员、朋友或专业人士的帮助。

4. 及时寻求专业人士帮助:抑郁症的早期发现和识别很重要。调研发现,超过四成(41.8%)的家长在孩子主动求助3次及以上才带其就医,62.8%的家长认为孩子存在中等程度及其以上的就诊延误。一定程度上家长对药物治疗存在误解与偏见有关。到精神科就诊的孩子不一定都是抑郁,但是延误治疗的抑郁会给家庭和孩子带来很大的风险。精神科医生会根据个体情况制定儿童青少年个性化诊疗方案,结合心理治疗、药物治疗和生活方式调整,提供全面的支持和干预。另外也可以拨打漯河市心理援助热线12356咨询求助。

主持人:父母可以做什么来降低孩子抑郁风险?

刘    军:

1. 给予孩子爱和稳定的家庭:家庭是孩子成长的港湾,稳定、充满爱的家庭环境能够让孩子感受到安全感和归属感。

2. 培养健康的生活方式:饮食均衡、作息规律、适量户外运动、节制网络使用。健康的身体是心理健康的基础,良好的生活习惯有助于孩子保持积极的心态。

3. 帮助孩子应对常见压力:学业压力、人际关系压力、校园和网络暴力等。教会孩子正确应对压力的方法,增强他们的心理韧性。

4. 开放平等的交流方式:把孩子作为独立的个体,以平等的方式同孩子交流,减少家长权威理念,给孩子独立的思考空间和生活空间。让孩子感受到被尊重,愿意与父母分享内心的想法和感受。

主持人:感谢刘主任的分享,青少年抑郁是一种复杂且异质性高的精神障碍,为了帮助孩子应对心理问题,家庭、学校和社会需要共同努力,提供更多的支持和资源,帮助孩子建立健康的心理状态。相信通过此次访谈,对家长有一定的帮助。

刘    军:谢谢主持人,感谢各位听众朋友。

主持人:再次感谢刘主任的精彩讲解,我们下期节目再见!

 

您可能还要了解这些
预约挂号 门诊出诊 特色医疗 检验查询 病案复印 微信公众号 微博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