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监护仪的滴答声在病房里有节奏地回响,87岁的李大爷安静地躺在病床上。他的儿子紧握着他布满皱纹的手,轻声说:“爸,医生护士都在帮您,咱们再坚持坚持……”这一幕,发生在漯河市中心医院神经外科一病区。一个月前,这位骑三轮车摔倒的老人还命悬一线,而此刻,他逐渐平稳的生命体征背后,是一场融合尖端技术与人性温度的医疗守护。
01 突发危机:耄耋老人的“头颅风暴”
6月9日凌晨,李大爷因“头部外伤后失语”被紧急送入我院。外院CT提示令人揪心的硬膜外血肿、硬膜下血肿、广泛蛛网膜下腔出血、局灶性脑挫裂伤,对于患有20年高血压、慢性心衰的87岁老人而言,任何一项诊断都足以致命。“当时父亲意识模糊、烦躁不安,连我们都认不出”,李大爷的儿子回忆起入院场景仍心有余悸。更严峻的是,老人还面临:磺胺过敏限制抗生素选择、长期吸烟导致的肺功能下降、低蛋白血症和低钾血症的“雪上加霜”。
02 悬崖边的守护:多学科联动的生命防线
面对如此复杂的高龄患者,神经外科一病区立即启动“危重颅脑损伤救治绿色通道”,考虑到老人基础疾病多、手术耐受性差,医疗团队顶住压力选择保守治疗:24小时动态监测颅内压、精细化补液维持脑灌注、头部伤口无张力缝合技术“每个决策都像走钢丝”,主治医生李博坦言,“既要控制脑出血进展,又要避免加重心衰”。护理团队提前筑起并发症防线:深夜守护每2小时翻身拍背预防肺炎,喂养关怀鼻饲营养液温度精确到38℃,预防消化道出血,当护士刘一发现老人双下肢水肿时,立即触发心内科会诊机制,及时调整抗心衰方案。6月11日心衰加重、17日突发高热肺炎,团队迅速响应,黄金1小时完成哌拉西林他唑巴坦给药,个性化营养方案纠正低蛋白(白蛋白从25.8g/L稳步回升),“四师共管”模式(神外医师、心内医师、呼吸治疗师、营养师)每日联合会诊。
03 生命微光的复苏:那些触动心灵的瞬间
治疗第七天后,突然看到他微微睁开的眼睛正望向窗外的阳光。“李爷爷看阳光呢!”这声轻呼让整个病房为之动容。尽管言语功能尚未恢复,但老人开始用眼神回应家人的呼唤:
听到儿子声音时,手指会轻微颤动,护士测量血压时,主动伸出胳膊。“我们知道父亲还在艰难恢复中”,李大爷的女儿含泪说,“但你们没有放弃任何一个细节,连他皱眉时护士都会立刻检查是否体位不适,这种关怀让我们感激涕零!”
04 银发救治的启示:高龄不是生命的休止符
高龄不是生命的休止符李大爷的救治仍在继续,这场战役给我们深刻启示:“对于80+患者,我们要做的是平衡的艺术:一是在控制颅高压与保护心功能间找平衡点;二是在抗感染与避免肝肾损伤间精准拿捏;三是为吸烟50年的老人定制渐进式戒烟方案;四是播放他年轻时爱的豫剧选段刺激听觉;五是允许孙子带曾孙照片做“视觉治疗”;六是建立“三个一”沟通机制:每日一图CT影像变化手机可查、每事一解检查结果30分钟内解读、每问必应家属群24小时医护轮值。
尾声:生命至上,守护至微在科室,袁波主任经常教育大家,“我们挽救的不只是生命,更是某人一生的故事”。87岁的李大爷,他的故事里有50年烟火的记忆,有儿孙绕膝的欢欣,如今又添上与死神博弈的新篇章。他的康复之路或许漫长,但每个清晨护士为他剃须时的轻语,每次医生调整药物时的深思,每回康复师帮他活动关节时的鼓励,都在诉说着医者对生命的敬畏——即使微光如豆,也要全力守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