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胆囊结石是什么?
胆囊结石是胆汁中的胆固醇、胆色素或钙盐等成分在胆囊内沉积形成的固体颗粒。根据成分不同,主要分为:
胆固醇结石(最常见,与饮食和代谢相关)
胆色素结石(多与感染、溶血有关)
混合型结石(两者兼有)
二、为什么会得胆囊结石?
结石形成与多种因素相关,常见原因包括:
1. 胆汁成分失衡:胆固醇过多或胆汁酸不足,导致胆固醇结晶析出。
2. 胆囊功能异常:胆囊收缩力减弱(如长期禁食、怀孕),胆汁淤积。
3. 代谢因素:肥胖、糖尿病、高脂血症、快速减肥。
4. 其他:胆道感染、寄生虫、遗传(女性、40岁以上风险更高)。
三、常见症状:从“沉默”到“爆发”
无症状(沉默结石):约50%患者无不适,多在体检时发现。
典型症状——胆绞痛:
右上腹剧痛:常在饱餐、油腻饮食后发作,持续数分钟至数小时。
放射痛:可能蔓延至右肩或后背。
伴随恶心、呕吐、腹胀。
并发症信号(需立即就医):
发热、寒战(提示胆囊炎或胆管炎)。
皮肤发黄(黄疸)、尿液变茶色(可能胆管梗阻)。
剧烈腹痛伴呕吐(警惕胰腺炎)。
四、如何诊断?
首选检查:腹部超声(无创、准确率高)。
其他检查:CT/MRI(评估并发症)、血液检查(炎症指标、肝功能)。
注意:无症状者可能偶然发现,定期体检很重要。
五、治疗选择:并非都要切胆囊
1. 无症状结石:
一般无需治疗,但需定期复查(每年1次超声)。
高风险人群(糖尿病患者、结石较大)可考虑预防性手术。
2.有症状或并发症:
药物治疗:熊去氧胆酸(仅对部分胆固醇结石有效,需长期服用,复发率高)。
手术治疗:
腹腔镜胆囊切除术(主流方法,创伤小、恢复快)。
紧急手术(如胆囊化脓、穿孔)。
其他疗法:体外冲击波碎石(少用,易复发)、中药(辅助调理,需遵医嘱)。
六、预防结石:生活细节是关键
1. 饮食调整:
低脂、低胆固醇:减少肥肉、油炸食品、动物内脏。
高纤维:多吃蔬菜、全谷物、水果。
规律饮食:避免长期空腹,早餐尤其重要。
多喝水:每天1.5~2升,稀释胆汁。
2. 控制体重:避免肥胖,但减肥速度不宜过快(每周减重≤1kg)。
3. 管理慢性病:积极控制糖尿病、高血脂。
4. 高危人群筛查:40岁以上女性、多次妊娠、家族史者建议定期体检。
七、常见疑问解答
切了胆囊会影响消化吗?
术后短期内可能对油腻食物耐受下降,但多数人1~3个月后适应,消化功能逐渐代偿。
结石会癌变吗?
长期结石刺激可能增加胆囊癌风险,尤其结石>3cm或胆囊壁钙化时,需密切随访。
总结
胆囊结石虽常见,但通过健康饮食、规律生活和定期体检,多数可预防或早期干预。若出现胆绞痛或并发症迹象,务必及时就医,避免延误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