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什么是反流性食管炎?
反流性食管炎(GERD,Gastroesophageal Reflux Disease)是胃酸或胆汁反流至食管引发的慢性炎症。正常情况下,食管下括约肌(“阀门”)会阻止胃内容物倒流,但当它松弛或功能减弱时,胃酸便会侵蚀食管黏膜,导致灼伤和炎症。数据显示,我国约10%-20%的成年人受此困扰,且发病率逐年上升。
二、典型症状:别把“胃造反”当小事
1.核心症状:烧心(胸骨后灼烧感)、反酸(酸味液体涌入口腔),尤其饱餐后、平躺时加重。
2.易被忽视的信号:
A.持续性干咳、声音嘶哑(胃酸刺激咽喉)
B.吞咽疼痛或异物感(食管黏膜损伤)
C.胸痛(易与心绞痛混淆,需及时排查心脏问题)
3.警示信号:若出现呕血、黑便、体重骤降、吞咽困难,可能提示食管溃疡、巴雷特食管甚至癌变,需立即就医!
三、谁更容易中招?六大危险因素
1. 解剖结构异常:食管裂孔疝(胃部分挤入胸腔)
2. 生活方式:吸烟、酗酒、暴饮暴食、高脂饮食、爱喝浓茶
3. 肥胖人群:腹压增高促使胃酸反流
4. 孕期女性:激素变化+子宫压迫胃部
5. 疾病影响:糖尿病、硬皮病、胃排空延迟
6. 药物副作用:部分降压药、镇静剂可能松弛食管括约肌
四、确诊需要哪些检查?
1.胃镜检查:金标准,可直视食管损伤程度(分A-D级),排查并发症。
2.24小时食管pH监测:精准量化酸反流频率和时长。
3.食管测压:评估食管蠕动功能和括约肌压力。
五、治疗策略:修复黏膜+防复发
1. 药物治疗(需遵医嘱):
A.质子泵抑制剂(PPI):奥美拉唑、雷贝拉唑等,强效抑酸,疗程通常8周。
B.H2受体拮抗剂:法莫替丁,适用于轻症或维持治疗。
C.黏膜保护剂:铝碳酸镁、硫糖铝,中和胃酸并形成保护层。
D.促胃动力药:多潘立酮、莫沙必利,加速胃排空。
2. 生活方式干预(关键防复发措施):
A.饮食调整:忌油腻、辛辣、巧克力、薄荷、碳酸饮料;睡前3小时禁食。
B.睡眠姿势:垫高床头15-20厘米(非仅垫高枕头)。
C.减重:BMI超过24者,减重5%-10%可显著改善症状。
D.避免腹压增高:少穿紧身衣、避免弯腰提重物、便秘者需通便。
3. 手术选择:
药物控制无效、反复出血或出现并发症时,可考虑腹腔镜胃底折叠术,远期有效率约85%。
六、长期管理:防并发症的3个重点
1. 警惕巴雷特食管:约10%患者可能发展为癌前病变,需定期胃镜监测。
2. 避免随意停药:突然停用PPI可能导致酸反跳,减量需循序渐进。
3. 心理调节:焦虑、压力可能加重症状,必要时可配合心理疏导。
小贴士:夜间反流严重者,可尝试左侧卧位睡觉,研究显示此姿势能减少胃酸接触食管。
---
总结:反流性食管炎是“生活方式病”,药物治疗结合长期自我管理才能有效控制。若症状反复,切勿自行滥用抑酸药,及时消化科就诊才是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