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什么是急性胰腺炎?
急性胰腺炎是胰腺因胰酶异常激活导致的自身消化性炎症,轻症可治愈,重症可引发多器官衰竭,死亡率高达30%! 我国发病率约30/10万,且逐年上升,常见病因中胆石症占70%,酒精性占20%,高脂血症性占10%。
病程特点:
轻症:1-2周恢复,胰腺水肿为主。
重症:胰腺坏死、出血,常伴休克、呼吸衰竭、肾衰竭。
二、典型症状:警惕“刀割样”疼痛
1.核心症状:
A.剧烈上腹痛:持续性刀割样痛,向背部放射,弯腰抱膝可稍缓解。
B.恶心呕吐:呕吐后腹痛不减轻。
C.腹胀1:肠麻痹导致肠鸣音减弱或消失。
2.重症预警信号:
A.皮肤瘀斑(Grey-Turner征、Cullen征):腰部或脐周青紫,提示胰腺出血坏死。
B.呼吸困难、少尿或无尿、意识模糊(多器官衰竭)。
C.发热(>38.5℃)、心率>90次/分、血压下降。
三、六大高危人群:谁在“引爆”胰腺?
1. 胆道疾病患者:胆结石、胆道蛔虫堵塞胰胆管共同通道(最常见诱因)。
2. 长期酗酒者:酒精直接损伤胰腺细胞,刺激胰液过量分泌。
3. 高脂血症人群:甘油三酯>11.3mmol/L时,血液黏稠致胰液排出受阻。
4. 暴饮暴食者:一次性大量进食(尤其高脂餐)刺激胰酶分泌激增。
5. 药物或外伤:硫唑嘌呤、利尿剂、ERCP术后、腹部外伤。
6. 代谢异常者:甲状旁腺功能亢进(高钙血症)、糖尿病酮症酸中毒。
四、确诊与评估:关键三步走
1. 血液检查:
A.淀粉酶:发病2-12小时升高,3-5天恢复正常(特异性60%-70%)。
B.脂肪酶:特异性>90%,升高持续时间更长。
C.炎症指标:C反应蛋白(CRP)>150mg/L提示重症可能。
2. 影像学检查:
A.腹部超声:初筛胆结石、胰腺肿胀。
B.增强CT(金标准):评估胰腺坏死程度(CT严重指数评分)。
C.MRI/MRCP:无辐射,清晰显示胆胰管结构。
3. 严重度评估:
A.APACHE-II评分:>8分提示重症。
B.修订版亚特兰大分类:区分轻症、中重症、重症。
五、治疗策略:阻断“瀑布式”炎症反应
1. 轻症治疗:
A.禁食禁水:减少胰液分泌,通常3-5天。
B.液体复苏:24小时内补液3000-4000ml,维持尿量>0.5ml/kg/h。
C.镇痛:杜冷丁(不推荐吗啡,可能加重Oddi括约肌痉挛)。
2. 重症治疗:
A.ICU监护:呼吸支持、血液滤过(清除炎症因子)。
B.营养支持:早期肠内营养(鼻空肠管),避免肠衰竭。
C.并发症处理:
- 感染性胰腺坏死:抗生素(碳青霉烯类)+经皮穿刺引流/内镜下清创。
- 胰腺假性囊肿:>6cm或感染时穿刺引流。
3. 病因治疗:
A.胆源性:急诊ERCP取石(72小时内)。
B.高脂血症性:血浆置换快速降脂。
C.酒精性:严格戒酒,补充维生素B1。
六、预防:避免“二次打击”
1. 胆道疾病管理:
B.A.胆结石患者尽早行胆囊切除术(尤其小结石易掉落者)。
定期复查肝胆超声,避免胆道感染。
2. 戒酒限脂:
A.男性每日酒精≤25g,女性≤15g(理想为0)。
B.甘油三酯>5.65mmol/L时启动降脂药(非诺贝特)。
3. 饮食控制:
A.低脂饮食(每日脂肪<50g),避免油炸、肥肉、动物内脏。
B.少量多餐,忌暴饮暴食,尤其节日聚餐后警惕腹痛。
4. 药物与代谢管理:
A.避免滥用激素、利尿剂,长期服药者定期监测胰腺功能。
B.控制血糖、血钙,治疗甲状旁腺功能亢进。
七、长期随访:防复发与并发症
1.出院后:
A.1个月内复查血脂、血糖、胰腺CT(评估坏死吸收情况)。
B.每3-6个月监测胆道系统(尤其未切除胆囊者)。
2.重症恢复期:
A.关注胰腺外分泌功能(腹泻、脂肪泻),补充胰酶(如胰酶肠溶胶囊)。
B.筛查糖尿病(胰腺β细胞破坏导致继发性糖尿病)。
误区澄清:
1.“腹痛缓解=痊愈”:错!胰腺水肿消退需数周,过早进食可能诱发复发。
2.“必须手术”:多数轻症无需手术,重症感染坏死才需微创清创。
3.“高脂血无症状不用管”:甘油三酯>5.6mmol/L即使无症状也需干预!
总结:急性胰腺炎是“吃出来”的急症,重症可致命!胆石症、酗酒、高脂饮食者尤需警惕。一旦出现持续上腹痛伴呕吐,立即禁食并急诊就医——早1小时治疗,多一分生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