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正版全年资料大全

打造豫中南地区现代化区域医疗中心

香港正版全年资料大全
您的位置 :首页 > 科室导航 > 非手术科室 > 消化内科 > 健康教育

「科普」结肠息肉:肠道里的“小肉球”,离肠癌有多远?

来自: 消化内科 黄德峰 时间:2024-10-23 点击率:

  一、什么是结肠息肉?

  结肠息肉是突出于结肠黏膜表面的异常增生组织,形似“小肉球”。根据病理类型可分为: 

  1、非肿瘤性息肉:炎性息肉、增生性息肉(癌变风险极低)。 

  2、肿瘤性息肉(腺瘤):管状腺瘤、绒毛状腺瘤、混合型腺瘤(癌变风险较高)。 

  关键数据: 

  1.我国结肠息肉检出率约10%-30%,50岁以上人群高发。 

  2.癌变风险:约80%-95%的结肠癌由腺瘤性息肉演变而来,但并非所有腺瘤都会癌变(癌变需5-15年)。 

  二、症状隐匿,这些信号别忽视

  1.多数无症状:约70%的息肉在体检时偶然发现。 

  2.可能出现的信号: 

    A.便血:鲜红色或暗红色血便,易与痔疮混淆。 

    B.排便习惯改变:腹泻、便秘或两者交替。 

    C.腹痛:隐痛或胀痛,多位于下腹部。 

    D.黏液便:大便表面附着黏液。 

  3.警示信号: 长期贫血、体重下降、肠梗阻(腹痛、腹胀、停止排气排便),可能提示息肉恶变或较大息肉阻塞肠道! 

  三、六大高危人群,你在其中吗?

  1. 年龄>40岁:随年龄增长,息肉发生率显著上升。 

  2. 家族史:家族性腺瘤性息肉病(FAP)、林奇综合征等遗传性疾病。 

  3. 不良饮食:高脂肪、低纤维、红肉及加工肉类摄入过多。 

  4. 生活习惯:长期吸烟、酗酒、缺乏运动。 

  5. 肥胖与代谢病:BMI>28、糖尿病、胰岛素抵抗。 

  6. 肠道炎症:溃疡性结肠炎、克罗恩病(炎症刺激黏膜增生)。 

  四、确诊与评估:关键检查手段

  1. 结肠镜检查(金标准): 

     A.直接观察息肉形态、数量、大小,并取活检或直接切除。 

     B.推荐40岁以上人群每5-10年筛查一次,高危人群缩短间隔。 

  2. 影像学检查: 

     A.CT结肠成像:适用于无法耐受肠镜者,但无法取活检。 

     B.粪便潜血试验(FIT):初筛手段,阳性者需进一步肠镜检查。 

  3. 病理诊断:明确息肉类型(腺瘤/非腺瘤)、是否伴异型增生。 

  五、治疗策略:早切早安心

  1. 内镜下切除: 

     A.小息肉(<5mm):活检钳直接钳除。 

     B.中等息肉(5-20mm):内镜下黏膜切除术(EMR)。 

     C.大息肉(>20mm):分片黏膜切除术(EPMR)或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 

  2. 手术切除: 

     适用于巨大息肉、内镜无法切除或疑有癌变者。 

  3. 术后随访: 

     A.低风险腺瘤(1-2个,<10mm):5-10年后复查肠镜。 

     B.高风险腺瘤(≥3个、≥10mm、绒毛成分或高级别异型增生):3年内复查。 

     C.家族性息肉病:每年复查,必要时预防性结肠切除。 

  六、预防与生活管理 

  1. 饮食调整: 

     A.多食:全谷物、蔬菜、水果(富含膳食纤维和抗氧化剂)。 

     B.少食:红肉、加工肉类(香肠、培根)、油炸食品。 

        2.生活方式干预: 

     A.戒烟限酒,每周≥150分钟中等强度运动(如快走、游泳)。 

     B.保持BMI<24,腰围<90cm(男)/85cm(女)。 

  3. 药物预防(需遵医嘱): 

     A.阿司匹林:可能降低腺瘤复发风险,但需权衡出血风险。 

     B.钙剂、维生素D:部分研究显示可抑制息肉生长。 

  七、长期管理:防癌变三原则

  1. 定期复查:根据息肉风险等级严格随访,避免“一切了之”的侥幸心理。 

  2. 家族筛查:直系亲属有结肠癌或息肉病史者,建议提前至40岁甚至更早筛查。 

  3. 关注症状变化:便血、排便异常持续2周不缓解,及时就诊。 

  误区澄清: 

  “息肉切除后不会再长”:错!切除后仍有复发可能,需定期监测。 

  “小息肉不用管”:小腺瘤可能逐渐长大并癌变,发现即应切除。 

  “肠镜太痛苦”:无痛肠镜已普及,全程无感,无需恐惧。 

  总结:结肠息肉是肠道健康的“预警信号”,早发现、早切除可有效阻断癌变路径。40岁后无论有无症状,建议至少做一次肠镜筛查。记住:预防肠癌,从关注一颗小息肉开始! 

您可能还要了解这些
预约挂号 门诊出诊 特色医疗 检验查询 病案复印 微信公众号 微博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