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正版全年资料大全

打造豫中南地区现代化区域医疗中心

香港正版全年资料大全
您的位置 :首页 > 科室导航 > 非手术科室 > 消化内科 > 健康教育

「科普」慢性萎缩性胃炎:胃黏膜的“衰老”危机,离胃癌有多远?

来自: 消化内科 黄德峰 时间:2024-12-13 点击率:

  一、什么是慢性萎缩性胃炎?

  慢性萎缩性胃炎(Chronic Atrophic Gastritis, CAG)是一种以胃黏膜腺体减少或消失、胃黏膜变薄为特征的慢性炎症。长期炎症刺激导致胃黏膜逐渐“萎缩”,部分患者可能出现**肠上皮化生**(胃黏膜细胞被类似肠道的细胞替代)或异型增生(癌前病变)。 

  - 我国患病率约20%,中老年人高发,但年轻化趋势明显。 

  - 与胃癌关联:萎缩性胃炎→肠化生→异型增生→胃癌,是部分胃癌的演变路径,但总体癌变率仅0.1%-3%!无需过度恐慌,但需规范管理。 

  二、症状可能隐匿,这些信号别忽视

  1.典型症状: 

    - 上腹隐痛、饱胀感(餐后加重) 

    - 食欲减退、嗳气、反酸 

    - 体重减轻、乏力(因营养吸收障碍) 

  2.特殊表现: 

    - 贫血:胃黏膜萎缩导致内因子缺乏,影响维生素B12吸收,引发巨幼细胞性贫血(头晕、苍白、舌炎)。 

    - 舌苔变化:舌面光滑、少苔(“镜面舌”)。 

  3.警示信号: 

    短期内症状加重、呕血、黑便、持续消瘦,可能提示溃疡或癌变,需立即就医! 

  三、谁是高危人群?五大危险因素 

  1. 幽门螺杆菌(Hp)感染:最主要的病因,约60%-90%患者Hp阳性,长期感染引发慢性炎症。 

  2. 年龄与遗传:50岁以上人群高发,部分家族存在胃癌或萎缩性胃炎病史。 

  3. 饮食刺激:长期高盐、腌制食品(含亚硝酸盐)、酗酒、吸烟。 

  4. 自身免疫性胃炎:体内产生攻击胃壁细胞的抗体,多见于北欧人群,我国少见。 

  5. 药物损伤:长期服用阿司匹林、布洛芬等非甾体抗炎药(NSAIDs)。 

  四、如何确诊?关键检查手段

  1. 胃镜+活检:金标准!胃镜下观察黏膜颜色、血管显露情况,并取组织病理检查,明确萎缩程度及是否伴肠化生、异型增生。 

  2. 幽门螺杆菌检测:C13/C14呼气试验、粪便抗原检测或胃黏膜活检。 

  3. 血清学检查: 

     - 胃蛋白酶原I/II比值(PGI/PGII)降低提示胃黏膜萎缩。 

     - 抗内因子抗体、抗壁细胞抗体(怀疑自身免疫性胃炎时)。 

  五、治疗目标:阻断进展+缓解症状

  1. 根除幽门螺杆菌: 

     适用人群:所有Hp阳性的萎缩性胃炎患者(除非有禁忌症)。 

     方案:四联疗法(PPI+铋剂+2种抗生素),疗程10-14天,根除率>90%。 

  2. 药物治疗: 

     A.胃黏膜保护剂:替普瑞酮、瑞巴派特,促进黏膜修复。 

     B.消化酶制剂:胰酶片、米曲菌胰酶,改善消化不良。 

     C.补充维生素B12:针对自身免疫性胃炎导致的恶性贫血。 

  3. 饮食与生活方式调整: 

     A.忌食:腌制食品、高盐、辛辣、酒精、霉变食物。 

     B.细嚼慢咽,少食多餐,避免过饱。 

     C.戒烟,慎用损伤胃黏膜的药物(如必须服用NSAIDs,需联用PPI保护)。 

  4. 定期随访: 

     A.无肠化生或异型增生:1-2年复查胃镜。 

     B.中重度萎缩伴肠化生:6-12个月复查。 

     C.轻度异型增生:6个月复查;重度异型增生需内镜下切除。 

  5. 中医调理: 

     辨证使用中药(如黄芪建中汤、香砂六君子汤)或中成药(摩罗丹),改善症状,延缓进展。 

  六、长期管理:防癌变的三大核心

  1. 根治Hp:可显著降低胃癌风险,即使已发生萎缩或肠化生。 

  2. 饮食抗氧化:多摄入新鲜蔬果(富含维生素C、叶酸)、绿茶(多酚类物质),减少自由基损伤。 

  3. 心态与监测:避免焦虑(过度紧张可能加重症状),严格遵医嘱随访。 

  误区澄清: 

  “萎缩性胃炎=胃癌前期”:错!仅少数患者会进展为癌,且通过规范管理可阻断进程。 

  “胃黏膜萎缩不可逆”:部分轻中度萎缩在根除Hp后可能逆转,肠化生难以逆转但可稳定。 

  总结:慢性萎缩性胃炎是可控、可防的慢性病,关键在于早发现、规范治疗和定期随访。与其担忧癌变,不如积极行动:根治Hp、调整饮食、定期胃镜,让胃黏膜“老而不病”! 

您可能还要了解这些
预约挂号 门诊出诊 特色医疗 检验查询 病案复印 微信公众号 微博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