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先天性心脏病能自愈吗?相信这是千千万万先心病患儿的父母急切想了解的问题。
何为先天性心脏病?
先天性心脏病可分为简单先心病和复杂先心病。
简单先心病包括小儿房间隔缺损、室间隔缺损、动脉导管未闭和肺动脉瓣狭窄等。
复杂先心病病情较为复杂,有两种或两种以上心血管畸形存在,这些心血管畸形在胚胎学上关系密切,其中一种为主要病变,其余的为伴随病变。例如法洛氏四联症、完全性房室间隔缺损、完全性肺静脉引流、部分性肺静脉异位引流、肺动脉闭锁、完全性大动脉转位、右心室双出口等。
这种复杂先心病,治疗效果根据病种不同,治疗方案变化多样,需要行一次或多次手术,手术风险大小各异,术后并发症相对较多,远期容易出现瓣膜返流、流出道梗阻、肺静脉回流梗阻、肺动脉瓣或瓣上狭窄、心律失常等并发症,有一部分需要再次手术治疗。
那是不是简单先心病都能自愈呢,其实,让各位家长失望了,并不是简单先心病都能自愈的。下面简要介绍一下可能自愈的几种先心病。
房间隔缺损
房间隔缺损是小儿最常见的先天性心脏病之一,由于对心脏功能影响较小,平时几乎没有什么临床表现,许多人在幼年没有发现,直到成年后体检或行其他疾病检查时方才发现,是最为常见的成人先天性心脏病。
房间隔缺损通常分为三类:
(1)继发孔型房间隔缺损(最常见)
(2)静脉窦性房间隔缺损
(3)原发孔型房间隔缺损
如果你的孩子在新生儿期发现存在卵圆孔未闭,一般直径小于5mm,不用担心,绝大多数孩子的卵圆孔都会闭合,只要随访即可,一般3月龄时复查心脏彩超,如果没有闭合,以后定期每半年到1年复查一次彩超即可。
对于大于10mm的房间隔缺损,特别是缺损不在中间,靠近上腔静脉(上腔型)、靠近下腔静脉(下腔型)或者诊断为一种叫做原发孔型的房间隔缺损,那么孩子自愈的可能小就非常小了,或者说不可能自愈,但也不急于马上就要手术治疗。
根据孩子情况,一般6月龄时复查心脏彩超,如果存在肺动脉高压,就可以考虑及时手术了。如果没有肺动脉高压,而且孩子好喂养、不容易生病,可以继续随访,每半年复查一次彩超,决定手术时机,目前一般选择在3岁前完成治疗。
那么,对于介于两者之间的5-10mm的房间隔缺损,怎么办呢,当然是随访了,每6月复查一次彩超,有相当一部分孩子的缺损会逐渐变小,特别是多孔的(比如一个3mm、一个4mm)房间隔缺损并愈合。但具体你的孩子能不能愈合或者家长关心的愈合的几率,我没有见到权威报道,也不能随便回答,只能说临床的愈合率还是蛮高的。但一般也观察到3岁,因为3岁以后孩子开始上幼儿园,而且3岁后孩子的记忆和自我认知越来越高,所以3岁左右如果没有长好,要考虑治疗了。当然一部分孩子3岁还没有长好,但有逐渐变小的趋势,当然可以继续随访到6岁,每半年或3月复查一次彩超即可。
室间隔缺损
室间隔缺损是最最常见的先天性心脏病,室间隔缺损能否自愈和室缺的位置关系比较密切。对于大部分膜部或膜周部的室缺和肌部室缺,发生自愈的可能性非常大,如果孩子查出此类室缺,只需要门诊随访即可,当然,缺损大小也非常重要,一般5mm以下愈合的几率非常大,当然,临床我们也经常发现很多手术的没有愈合的室缺膜部瘤形成,基地部直径在10mm,而破口仅仅几个毫米,说明室缺的自愈能力还是很强的。对于这部分孩子,每3-6月复查一次彩超,一般观察到3岁,但如果缺损确实逐渐变小,可以继续观察,每半年复查一次彩超。
对于大于10mm的室间隔缺损以及位置在主动脉瓣下、肺动脉瓣下的室间隔缺损,因为大的缺损影响心脏功能,早期形成肺动脉高压,瓣下的缺损影响瓣膜的发育,造成瓣膜脱垂,而且基本没有愈合的可能性,需要尽早手术,这样的室缺就不要等了。当然对于还没有瓣膜脱垂或心功能没有影响的孩子,可以每3月复查彩超,一般6月龄后选择手术治疗。
动脉导管未闭
动脉导管未闭临床也比较常见,特别在新生儿病房,目前都常规复查心脏超声,大部分孩子都存在动脉导管未闭,因为动脉导管和卵圆孔一样,在胎儿期动脉导管室开放的,是一个正常的结构, 绝大部分孩子的动脉导管会在2周内发生闭合。所以对于新生儿期发现的动脉导管未闭,直径在3mm及以下。孩子满月时复查心脏超声,如没有闭合,以后闭合的可能性就小了,但是导管小,对心脏功能影响小,可每3-6月随访复查一次,一般选择在3岁左右治疗。
但是如果新生儿的动脉导管直径大于3mm,特别是早产儿,动脉导管未闭由于分流大,非常容易引起心衰,肺内感染,并影响生长发育,出现体重不增,有的孩子甚至影响呼吸而需要呼吸机辅助呼吸,这样的孩子需要新生儿期行动脉导管结扎术,阻断分流对心肺功能的影响。
但每一个孩子都是独一无二的,孩子的病情更是复杂多变的,不能认为自己孩子的病符合以上条件,可以自愈,而不定期随诊,必要时还要多听听主治医生的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