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正版全年资料大全

打造豫中南地区现代化区域医疗中心

香港正版全年资料大全
您的位置 :首页 > 新闻中心 > 健康科普

「科普」30岁女子晨起视力骤降,双眼迅速失明!罪魁祸首竟是它

来自: 神内二 吕晓瑞 时间:2025-07-17 点击率:

3天前,30岁的李女士像往常一样醒来,却发现双眼看东西黑蒙蒙的,仿佛蒙上了一层黑纱。转动眼球时,一阵剧痛袭来。更令人心焦的是,她的视力在短短一天内急剧恶化,直至双眼完全失明!

李女士立即前往漯河市中心医院眼科就诊。经检查,眼球本身未见明显异常,眼科医生判断问题可能出在视神经或大脑,于是将她转诊至神经内科住院治疗。

入院后,神经内科医生为她安排了磁共振(MRI)检查。结果指向一个关键诊断:双侧视神经炎!进一步的血液检测发现了一种特殊抗体——AQP4抗体阳性。结合其他检查结果,导致李女士突然失明的“真凶”终于浮出水面:视神经脊髓炎谱系疾病(NMOSD)。

认识视神经脊髓炎谱系疾病(NMOSD)

NMOSD是一种罕见但高复发、高致残的中枢神经系统自身免疫性疾病。它主要攻击视神经和脊髓,导致视力模糊、瘫痪、疼痛、行走困难、头晕、呕吐等一系列严重症状。简单来说,患者的免疫系统错误地将自身的视神经和脊髓组织当作“敌人”进行攻击,造成神经损伤。

发病率: 约低于十万分之一。

核心机制: 患者体内产生一种名为“水通道蛋白4抗体(AQP4-IgG)”的异常抗体。这种抗体会攻击广泛分布于视神经和脊髓的星形胶质细胞上的AQP4蛋白。AQP4蛋白被破坏后,会引发炎症反应,导致神经纤维外面的保护层(髓鞘)丢失,最终中断神经信号的正常传导。

警惕这些典型症状!

0005.png

出现以下症状,尤其是组合出现时,务必高度警惕,及时到神经内科就医:

1、视力危机: 首次发病患者中,约60%表现为单眼或双眼视力在短时间内急剧下降,常伴有眼球转动疼痛。

2、脊髓损伤: 常见截瘫(下半身瘫痪)、感觉障碍(麻木、感觉异常)。严重时可出现大小便失禁。典型表现为脊髓病灶长度常超过3个椎体节段。

3、延髓极后区综合征: 约1/3患者可能出现顽固性的呃逆、恶心呕吐。这是亚洲患者较具特征性的表现。

4、急性脑干综合征: 头晕、视物重影(复视)、行走不稳(共济失调)。

5、急性间脑综合征: 嗜睡、体温剧烈波动、难以纠正的低钠血症。

6、大脑综合征: 记忆力下降、言语不清(构音障碍)、头痛等。

为什么会得NMOSD?

0007.png

确切病因尚不完全清楚,但以下因素被认为与发病相关:

1、遗传易感性: 某些遗传背景可能增加患病风险。

2、环境触发: 如细菌、病毒(如EB病毒)感染、维生素D缺乏等,可能诱发免疫系统异常。

3、性别差异: 女性发病率显著高于男性(约4-9倍),尤其好发于青壮年女性。

4\合并其他疾病: 约20%的患者可能同时患有其他自身免疫性疾病(如系统性红斑狼疮)。营养不良、代谢障碍等因素也可能有影响。

早诊早治是关键!

诊断:新型血液检测(AQP4-IgG抗体)灵敏度高(76%-91%),结合磁共振成像(MRI)和腰椎穿刺脑脊液检查,有助于实现早期确诊。

0008.png

治疗:

急性期治疗: 目标是尽快控制炎症、缩短病程、促进神经功能恢复。主要采用大剂量激素冲击治疗。若效果不佳或存在激素禁忌,可考虑血浆置换或静脉注射丙种球蛋白(IVIG)。

缓解期治疗(预防复发): 这是长期管理的核心!常用药物包括:

免疫抑制剂: 如硫唑嘌呤、吗替麦考酚酯、甲氨蝶呤、他克莫司、环磷酰胺等。

生物靶向制剂: 如白介素6抑制剂、B细胞耗竭剂(如利妥昔单抗)等。这类药物效果更佳,副作用相对较少,可将复发风险显著降低(如利妥昔单抗可降低67%以上)。

NMOSD患者生活指南

1、正确认识疾病: 既不过度恐慌,也不掉以轻心。保持积极心态,减少焦虑。

2、健康作息与饮食: 规律生活,均衡营养。

3、预防感染: 避免前往人群密集场所,外出佩戴口罩,减少接触流感等传染源。

4、谨慎接种疫苗: 尽量避免接种活疫苗,接种前务必咨询主治医生。

5、避免诱发因素: 避免长时间热水浴、强光暴晒。

6、戒烟限酒: 不吸烟,限制饮酒或不饮酒。

7、适度运动: 在医生指导下进行适合的康复或锻炼。

8、补充维生素D: 在医生指导下考虑补充。

9、定期随访: 严格遵医嘱定期复诊,进行长期规范治疗。

警惕复发信号: 一旦出现突发视力下降、肢体麻木无力等异常信号,立即到神经内科就诊!

重要提示

NMOSD是一种需要终身管理的疾病。选择固定的专病医生进行长期随访和治疗指导至关重要。

通过规范化的治疗和管理,约70%的患者可以保持良好的生活能力。早发现、早干预是守护光明与行动自由的关键! 


您可能还要了解这些
预约挂号 门诊出诊 特色医疗 检验查询 病案复印 微信公众号 微博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