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冷在三九,热在三伏”。入伏后,高温与湿气交织,有人抱怨“命是空调给的”,但根据中医理论来说,此刻正是“借天时养阳气”的关键时期——其中,三伏天督脉灸被历代医家视为“冬病夏治”的“黄金疗法”。
三伏天:天地阳气最盛时,正是“补阳”好时机
中医理论强调“天人相应”《黄帝内经·灵枢·岁露论》。三伏天:初伏、中伏、末伏是一年中气温最高、阳气最旺的阶段,此时天地间阳气蒸腾,人体腠理疏松、气血运行加速,如同为身体打开了一扇“吸收窗”。《素问·四气调神大论》早有“春夏养阳”的训示:此时借助外界温热之力补充阳气,可事半功倍——就像“晒透的被子更蓬松”,阳气充足了,冬季易发的寒证自然“无处遁形”。
督脉:人体的“阳气总开关”,不通则百病生
督脉,中医称其为“阳脉之海”《难经·二十八难》。它循行于背部正中,总督全身12条阳经的气血运行,相当于人体的“阳气交通枢纽”。现代人久坐少动、贪凉饮冷,易导致督脉被寒湿瘀堵,阳气无法正常输布,进而出现一系列“虚寒症”:冬天手脚冰凉如“冰块”、夏天不敢吹空调、换季必感冒、关节遇冷刺痛,甚至长期疲劳乏力、免疫力低下……这些问题,根源多在“督脉不通、阳气不足”。
督脉灸:艾与姜的“温阳组合”,通补兼施
督脉灸(又称“长蛇灸”)是中医特色外治疗法,其操作讲究“天时、地利、人和”:在督脉上铺设生姜泥,取其辛温散寒、通经活络之效,《本草纲目》载“姜,辛而不荤,去邪辟恶”,再覆盖艾绒并点燃。艾火的热力与生姜的辛散之力协同,大大增强了人体补阳的作用——一方面,温热渗透可驱散督脉及周身的寒湿瘀堵;另一方面,艾绒的纯阳之气与生姜的温性共同补充阳气,激发人体自我修复能力。
哪些人最需要督脉灸?
若你符合以下情况,建议抓住三伏天时机调理:
冬季易发或加重的疾病:慢性支气管炎、过敏性鼻炎、哮喘、关节炎等;
长期虚寒表现:手脚冰凉、畏寒喜暖、腹泻便溏、经期小腹冷痛等;
免疫力低下:换季易感冒、疲劳乏力、精神萎靡等。
注意:专业操作是关键!
督脉灸虽好,但需在专业医师指导下进行。今年三伏天,正是“冬病夏治”的冲刺阶段。盆底医学中心现开展督脉灸特色诊疗,结合体质辨证制定方案,助您抓住黄金时机“补足阳气”,冬季少生病、更从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