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正版全年资料大全

打造豫中南地区现代化区域医疗中心

香港正版全年资料大全
您的位置 :首页 > 新闻中心 > 健康科普

「科普」发热一个月,头痛呕吐三天,别大意!检查才发现颅内血管“塞住”了!

来自: 神内一 吕大娇 时间:2025-07-23 点击率:

近期,神经内科一病区收治了一位中年女性肥胖患者(BMI:42.2Kg/㎡),该患者因“间断发热1月,伴头痛、恶心、呕吐3天”为主诉收住,外院最高体温38.5℃,发热无规律,进食差,外院行头颅CT示右侧额颞部软组织肿胀,胸部CT示两肺多发小结节,两肺间质增厚,两肺胸腔积液(双侧)。入院后查头颅MRV示右侧横窦局部信号缺失,血栓可能。查血液TB-SPOT阳性,腰穿压力370mmH2O,脑脊液病原体宏基因检测示:结合分枝杆菌(+)。患者主要诊断:1.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2.结核性脑膜炎。给予抗凝、脱水降颅压、抗结核、维持水电解质平衡等对症支持治疗,患者临床症状明显好转。

下面我们一起来认识一下颅内静脉血栓形成。

什么是颅内静脉血栓?

颅内静脉血栓形成是指由各种病因引起的颅内静脉或静脉窦血栓形成,使血液回流受阻或脑脊液循环障碍,导致颅内高压和局灶脑损害为特征的一类脑血管病。其发病形式多样,临床表现各异,常被误诊或漏诊。

颅内静脉血栓的病因?

感染性因素:如化脓性中耳炎、乳突炎、鼻旁窦炎、齿槽感染、脑膜炎等头面部或其他部位的感染,可直接侵犯颅内静脉和静脉窦。

非感染性因素:包括妊娠、产褥期、口服避孕药、脱水、休克、恶病质、心功能不全、血液病、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肿瘤、自身免疫性疾病、头外伤、任何类型手术后等。

临床表现

颅内压增高症状:头痛是最常见、首发的症状,近90%的患者存在,部分患者仅有头痛症状。发作特点是急性或亚急性起病,弥漫全头,进行性加重。多数患者还会出现呕吐,约13%的患者会出现视力下降,眼底检查出现视乳头水肿。

局灶性症状:约20%的患者会出现局灶性癫痫发作,甚至癫痫大发作。还可能出现偏瘫、偏盲、失语、偏身感觉障碍等局灶性神经功能缺损症状。

颅内静脉血栓的诊断

0003.png

影像学检查:头颅CT平扫可发现直接征象如索带征及高密度三角征,增强CT可发现空三角征。头颅MRI及磁共振静脉成像(MRV)是诊断的首选方法,能敏感而准确地显示静脉窦血栓形成的直接征象及伴随脑实质病变。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是诊断的金标准,但具有创伤性,一般在其他检查结果不确定或拟行血管内介入治疗时使用。

实验室检查:血常规、凝血指标、D-二聚体及抗体、炎症反应指标检查等有助于了解患者的基本情况和是否存在血栓形成倾向。腰椎穿刺检查压力常增高,可明确是否存在颅内高压,帮助了解疾病的可能病因并指导治疗。

颅内静脉血栓的治疗

本组疾病治疗的原则包括对基础病因的治疗,静脉血栓本身的治疗及对症治疗等。

1、病因治疗:对感染性的颅内静脉血栓形成主要是尽早针对病原菌使用抗生素及处理原发病灶。对非感染性的颅内静脉血栓形成要根据已知或可能的病因行相应治疗并纠正脱水、增加血容量、降低血黏度、改善脑血液循环等。

2、抗血栓治疗

抗凝治疗:是颅内静脉血栓形成的主要治疗方法,可防止血栓进一步扩展,促进静脉再通,并减少血栓复发的风险。常用药物包括肝素、低分子肝素和新型口服抗凝药物等。

溶栓治疗:对于病情进展迅速或抗凝无效者可考虑溶栓治疗,包括全身静脉溶栓、静脉窦接触性溶栓、动脉溶栓等。

手术治疗:对于抗凝治疗无效或存在严重颅内高压、脑疝等紧急情况的患者,可以考虑血管内治疗,如静脉窦内支架植入术、机械取栓术等。外科手术主要用于急性颅内压增高或颅内血肿,占位效应明显,即将发生脑疝者,如开颅上矢状窦切开取栓术和去骨瓣减压术。

颅内静脉血栓的预防

针对高危人群:长期卧床患者应定期进行体位改变,避免长时间保持同一姿势,定时进行肢体活动和锻炼,必要时使用弹力袜等辅助器具。手术后患者应尽早进行活动,逐渐增加日常生活中的活动量,在医生指导下进行抗凝治疗。高血压、高血脂等病理因素患者应积极控制饮食,避免摄入过多的高脂肪、高胆固醇的食物,适当减轻体重、戒烟限酒、保持心理健康,在医生的指导下长期服用降压、降脂等药物。

生活习惯:保持适当的运动,避免长时间久坐,多喝水,定期体检。

您可能还要了解这些
预约挂号 门诊出诊 特色医疗 检验查询 病案复印 微信公众号 微博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