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5G物联网、云计算、区块链、大数据与人工智能等广泛应用在医学领域,通过电子病历数据分析获得真实世界证据,使循证医疗更加精准有效,开发和应用数字化、知识化和智能化的电子病历将推动医学科学发展。同时,随着卫生体制改革不断深入、医疗保险制度和司法制度日臻完善,加强以电子病历系统为核心的医院信息化建设、完善电子病历管理、推广DRG/DIP精细化服务和管理体系,已成为现代病案信息管理的必然趋势。
(一)电子病历的历史
电子病历最早的应用可追溯到20世纪70年代,荷兰和英国的社区卫生站使用电子病历,用于记录患者治疗情况,支持诊断、治疗疾病的方案,并且很快在欧洲、美国推广使用。例如:1997年荷兰已有50%的全科患者建立了电子病历。20世纪80年代末,电子病历大量进入综合性医疗中心和专科医院,对电子病历的认识和研发也越来越深入,XML、KPI、数据仓库等新技术在电子病历中的使用不断增加。
1995年,我国卫生部提出了“金卫工程”,该工程中将电子病历系统作为重点工作之一。2004年,正式成立了电子病历系统开发领导小组、专家组、技术团队,重点发展电子病历系统。2009年发布的《关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意见》明确提出“以医院管理和电子病历为重点,推进医院信息化建设”,2010年2月印发的《关于公立医院改革试点的指导意见》中,电子病历再次明确成为新医改的一项重要支撑手段。为配合我国医改工作,卫生管理部门先后在2010年、2011年、2013年、2019年修订发布了关于电子病历系统管理的通知文件,明确要求加快以电子病历为核心的医疗信息化建设,并出台相应文件。2013年,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印发《医疗机构病历管理规定(2013年版)》,明确“电子病历与纸质病历具有同等效力”,并规定了相应的管理要求。
(二)电子病历系统应用发展现状
对于信息系统评估有多种不同的方法,美国医疗卫生信息与管理系统学会(Healthcare Information and Management Systems Society,HIMSS)下属的一家咨询公司提出的EMR评价模型(EMRAM),是目前在美国比较有影响力的针对电子病历系统的评价方法,每年在美国、加拿大都使用这种模型对医院进行评估。对电子病历的应用水平划分为0~7共8个阶段。
为了促进国内医院的信息化发展,评价我国医疗机构电子病历的应用水平,2009年起,卫生部先后下发了《电子病历系统功能规范(试)》和《电子病历系统功能应用水平分级评价方法和标准(试行)》,指导各地开展电子病历系统建设,划定了电子病历应用的两个重点评估项目:电子病历系统实现功能的考察和实现系统功能应用范围的考察,明确了电子病历系统所具有的功能,即决定一个医疗机构电子病历应用能否达到一定水平。但仅仅系统有这些功能还不够,还要求能通过组织、管理、 培训等方法使得电子病历系统所具有的这些功能在整个医疗机构中得到充分的应用。
目前,主要按照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发布的2018版《电子病历系统应用水平分级评价标准(试行)》的指标内容,把电子病历划分为0~8共9个等级,每提升一个等级,代表医院电子病历应用的提升和跨越,这9个等级如下所示。
0级:未形成电子病历系统。1级:独立医疗信息系统建立。2级:医疗信息部门内部交换。3级:部门间数据交换。4级:全院信息共享,初步医疗决策支持。5级:统一数据管理,中级医疗决策支持。6级:全流程医疗数据闭环管理,高级医疗决策支持。7级:医疗安全质量管控,区域医疗信息共享。8级:健康信息整合,医疗安全质量持续提升。
这些等级中,前一个等级是后一个等级的基础要求。对于医疗机构,通过电子病历应用水平,评估了解医院的电子病历系统在全院的应用情况;与其他同级别医院进行比较,了解自身发展水平,有助于有针对性地对下一步信息化建设作出规划。对于卫生行政部门则可通过数据的统计分析了解本地区医院电子病历的总体状况,比较不同类别医院之间的差距,寻找适合本区域的发展方案,制订发展战略。